国际交流

Asian alliance 亚洲联盟

首页 > 国际交流 > 亚洲联盟 > 新闻浏览

两岸携手让自行车产业“跑得更快”

来源:人民政协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5-08-28 13:17

“风在前,无惧。”这是当下正在两岸同时上映的电影《破风》中的台词,这部以自行车运动为题材的青春励志片大概又会勾起许多人对自行车的喜爱。有业者称,随着这部影片的热映,势必给两岸带来新一轮的自行车运动时尚风潮,为自行车产业带来更加生机勃勃的情景。

自行车在中国有着近百年的历史,发展至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它的代步功能逐渐淡化了,然而它并没有退出市场,反而演变成为一种集休闲健身、娱乐游玩和运动竞技为一体的重要运动工具。那么,在这个角色转换过程中,被两岸都列为重要产业的自行车业如何深化合作,拓展优势,共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继续健康发展呢?

■大陆自行车仍以低端为主

“看完《破风》,我也有购买一辆自行车的冲动,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避免堵车,省时间。”日前,在王府井步行街,刚从影院出来的市民张勇对记者说,“不过,目前市场上,自行车品牌和种类繁多,既有台湾品牌也有欧美品牌,而像凤凰、飞鸽这样的大陆品牌却比较少见。”

据了解,目前在大陆自行车市场上,虽然一些大陆品牌自行车影响力犹在,但是,能分到的市场份额已经不多,而台湾自行车品牌却异军突起,占据了大陆市场半壁江山。

“这是大陆品牌自行车没有及时跟进市场需求变化的结果。”天津自行车协会理事长龚晓燕表示,大陆品牌自行车在新的潮流上起步太晚,在设计和新材料运用上跟不上形势发展,无法满足消费者对产品、对潮流的要求,所以,在竞争中处于下风。

“好的自行车都非常重视车架的工艺,在这方面,大陆自行车与台湾自行车相比至少有5年的差距。”在北京市丰台区方庄附近一家自行车店内,店主王伟对记者说,同台湾自行车相比,大陆产品无论是材料、设计还是加工工艺明显低一个档次,因而,市场销量低。

作为一位有着10年自行车营销经验的“老车迷”,王伟同时坦言,台湾品牌在销售的同时,还组建了单车俱乐部,定期举办骑行活动,通过车友口碑传播带来更多客户,促进销售。此外,他们还通过提供终身维修服务,来抢占市场,拓展自身影响力。“这种一条龙的全程服务正是大陆品牌所缺乏的。”

“虽然大陆品牌自行车销量下滑,但自行车产业在大陆绝不是‘夕阳产业’。”中国自行车协会秘书长郭文玉表示,随着大陆民众消费水平的提高和健康生活方式的普及,为开发新产品带来了可能性。另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日益增多,尤其是年轻人对自行车的款式和花色不断提出新要求,也成为自行车发展的基础。

“尽管人们对自行车需求和定位有所转变,但目前大陆自行车仍以低端为主,中高端自行车市场始终是台湾品牌和欧美品牌在引领创新和时尚。”龚晓燕表示,受种种因素影响,低端自行车仍占大陆市场销售额的35%以上,近年来这一比例还在不断上升,“培育更多中高端自行车品牌是大陆自行车产业未来发展的关键。”

■台湾产业链完整附加值高

“自行车产业是台湾的优势产业,不仅设计和创意具有优势,也形成了上中下游完整的产业链体系。”台湾太平洋自行车股份有限公司曾浩彦对记者说,经过50多年的发展,台湾自行车产业在业者的努力及台当局的支援下,经历了装配、生产、扩大出口、产业转型及国际化等四个阶段,“成功的因素在于台湾有良好的合作生产及创新网络。”

曾浩彦表示,由于台湾地处亚太地区转运中心,对于世界各地的先进技术资料较易取得,同时也相当注意世界潮流,所以能够针对消费者的要求,积极开发各种高附加值的产品。同时,为了提升研发创新的能力,岛内业者还组成了A-Team战略联盟群体,通过上下游的集体努力,提升整体竞争力,创造差异化优势。

“A-Team成立以来带动了台湾自行车产业整体升级,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台湾美利达公司副总经理郑文祥表示,A-Team定位台湾的自行车产业不仅是“质”的改变更是“价值”的提升。

据了解,近几年来,虽然大陆的自行车年出口量是台湾的10倍,但出口总值仅为台湾的两倍。在自行车出口平均单价方面,2002年以前,台湾自行车平均单价是大陆的两倍,但是近几年,台湾的平均单价年均增幅达11.7%,达到大陆的6倍。“目前,台湾自行车已成功地在全球占据高端、高附加值市场,而大陆则主要为发展中经济体市场。”郑文祥说。

“自行车结合休闲、健身也让台湾自行车产业蓬勃发展。”台湾自行车输出业同业公会理事长罗祥安说,自行车骑行在台湾俨然成为全民运动,为了给骑行者创造良好的环境,许多地方专门设置了各具特色的自行车道,“台湾的自行车道已超过4700公里,今年还会完成超过1000公里的环岛自行车道。”

“从研发到生活型态的整合变成智能城市的一部分,是台湾自行车产业的特色。”郭文玉表示,台湾自行车的出行比例约在50%至55%之间,而大陆的自行车出行比例只有10%左右,“自行车出行比例越来越少,症结在于道路设施缺乏,许多城市虽然规划了非机动车道,但有的道路太窄,有的变成了机动车停车位,让自行车无路可走,最终只能跟汽车抢占马路,台湾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措施,值得大陆借鉴。”

■两岸分工互补深化生产合作

面对新形势,两岸业界应当如何合作呢?

“大陆和台湾均是全球自行车市场的重要产销地,未来应以提高两岸业界竞争力为核心,推动科技进步和骑行文化的拓展。”中国自行车协会理事长马中超表示,科技进步是行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两岸业界应不断深化新材料、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加快产品升级换代,增加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两岸自行车产业不仅在市场、管理、资金、人才等方面互补性高,而且在产品精神重视层面,也能互补。”龚晓燕表示,台湾市场规模小,技术设备较为先进,资金充裕且公司管理能力高,成本竞争观念强,而大陆市场潜力大,发展较快,比较重视生产和人力资源等,因而,只要将大陆广阔的市场和台湾先进的技术结合起来,双方分工互补,在亚洲乃至全球的竞争力都将会有更大的提升。

“目前,两岸自行车产业不仅在研发、技术等方面的实质合作不多,而且在生产环节的合作深度也不够。”曾浩彦说,台资企业虽然在原材料、零部件采购、人才使用等方面有了一定的在地化倾向,但并未真正融入大陆经济,很少与大陆企业形成上下游的产业关系,“未来两岸自行车企业应思考如何在资源共享上更上一层楼,成立战略联盟是一个很好的策略选择。这样,既有利于降低两岸产业链中的加工制造成本,形成更加完整和更低成本的产业链,大陆也可以充分借鉴台湾经验,与台湾共享分工优势,共同迎接激烈的国际竞争。”

“要增强两岸自行车产业的竞争力,还需制定出共同的产业标准。”罗祥安表示,如果两岸在产品标准方面有了共识,能够共同制定一个区域性标准,就可以进一步向国际标准靠拢。“大陆在标准方面做得很好,两岸业界目前所要做的是如何使台湾的标准归于大陆的ISO框架内。”

摘编:admin888;   摘编日期:2015年8月15日